幼儿必背古诗300首_幼儿必背古诗300首朗读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幼儿必背古诗300首”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儿童古诗三百首 家长需知2到6岁必读的诗

2.宋词三百首儿童版

3.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词赏析

4.简单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幼儿必背古诗300首_幼儿必背古诗300首朗读

儿童古诗三百首 家长需知2到6岁必读的诗

       古诗可以说是我国必学的,从小时候开始就会背诵古诗,那你知道2到6岁人适合的儿童古诗有哪些吗?其实家长一定要知道在这个年龄段适合的古诗哦。那下面就带着朋友们简单的去了解一下吧,家长要牢记儿童必读的古诗哦。

        ①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②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③《与小女》

        (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④《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⑤《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⑥《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⑦《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⑧《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⑨《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宋词三百首儿童版

        #婴幼儿# 导语学习唐诗宋词可以增强宝宝记忆力。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从小背诵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免费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1.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免费大全

        春晓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翻译/译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2.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免费大全

        马嵬坡

        郑畋〔唐代〕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译文

        杨妃死后玄宗銮驾又回帝京,夫妻之间的恩爱虽难忘却,而国家却已一新。

        处死杨妃也是玄宗英明决策,不然就会步陈后主亡国后尘。

        3.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免费大全

        嫦娥

        李商隐〔唐代〕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云母屏风上烛影暗淡,银河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

        嫦娥应该后悔偷取了长生不老之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4.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免费大全

        终南望余雪

        祖咏〔唐代〕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5.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免费大全

        赤壁

        杜牧〔唐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6.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免费大全

        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代〕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7.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免费大全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代〕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我经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8.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免费大全

        鹿柴

        王维〔唐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9.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免费大全

        相思

        王维〔唐代〕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10.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免费大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11.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免费大全

        江南春

        杜牧〔唐代〕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蒙胧烟雨之中。

        12.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免费大全

        画

        王维〔唐代〕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花仍在争奇斗艳,人走近鸟却没有被惊动。

        13.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免费大全

        赠汪伦

        李白〔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14.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免费大全

        出塞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翻译/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5.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免费大全

        鸟鸣涧

        王维〔唐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春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16.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免费大全

        泊秦淮

        杜牧〔唐代〕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17.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免费大全

        江雪

        朝代:唐朝|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翻译/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18.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免费大全

        山行

        杜牧〔唐代〕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一作:深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19.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免费大全

        听筝

        李端〔唐代〕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译文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制的筝枕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有意一再拨错琴弦。

        20.唐诗300首幼儿早教免费大全

        竹里馆

        朝代:唐朝|作者: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

        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词赏析

       1. 宋词三百首常识

        宋词三百首常识 1.宋词三百首内容

        宋词三百首 宴山亭(赵佶,裁剪冰绡) 木兰花(钱惟演,城上风光莺语乱)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 御街行(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 千秋岁(张先,数声鶗鴂) 醉垂鞭(张先,双蝶绣罗裙) 一丛花(张先,伤高怀远几时穷) 天仙子(张先,水调歌头持酒听) 青门引(张先,乍暖还轻冷) 菩萨蛮(张先,哀筝一弄湘江曲) 木兰花(张先,相离徒有相逢梦) 破阵子(晏殊,燕子来时新社)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浣溪沙(晏殊,一向年光有限身) 清平乐(晏殊,红笺小字) 清平乐(晏殊,金风细细) 木兰花(晏殊,燕鸿过后莺归去) 木兰花(晏殊,池塘水绿风微暖) 木兰花(晏殊,绿杨芳草长亭路) 踏莎行(晏殊,祖席离歌) 踏莎行(晏殊,小径红稀) 蝶恋花(晏殊,六曲阑干偎碧树) 凤箫吟(韩缜,锁离愁连绵无际) 宋词三百首 阮郎归(晏几道,旧香残粉似当初) 阮郎归(晏几道,天边金掌露成霜) 六幺令(晏几道,绿阴春尽) 御街行(晏几道,街南绿树春饶絮) 留春令(晏几道,画屏天畔) 虞美人(晏几道,曲阑干外天如水)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 卜算子(王观,水是眼波横) 庆清朝慢(王观,调雨为酥) 水调歌头(苏轼,落日绣帘卷) 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西江月(苏轼,玉骨那愁瘴雾)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 水龙吟(苏轼,似花还似非花) 念奴娇(苏轼,大江东去) 永遇乐(苏轼,明月如霜) 洞仙歌(苏轼,冰肌玉骨) 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 青玉案(苏轼,三年枕上吴中路) 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 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 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贺新郎(苏轼,乳燕飞华屋) 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 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 好事近(秦观,春路雨添花) 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 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望海潮(秦观,梅英疏淡) 八六子(秦观,倚危亭) 满庭芳(秦观,山抹微云) 满庭芳(秦观,晓色云开) 减字木兰花(秦观,天涯旧恨) 浣溪沙(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 阮郎归(秦观,湘天风雨破寒初) 绿头鸭(晁端礼,晚云收) 蝶恋花(赵令畤,卷絮风头寒欲尽) 蝶恋花(赵令畤,欲减罗衣寒未去) 清平乐(赵令畤,春风依旧) 水龙吟(晁补之,问春何苦匆匆) 忆少年(晁补之,无穷官柳) 洞仙歌(晁补之,青烟幂处) 临江仙(晁冲之,忆昔西池池上饮) 虞美人(舒亶,芙蓉落尽天涵水) 渔家傲(朱服,小雨纤纤风细细) 惜分飞(毛滂,泪湿阑干花著露) 菩萨蛮(陈克,赤阑桥尽香街直) 菩萨蛮(陈克,绿芜墙绕青苔院) 洞仙歌(李元膺,雪云散尽) 青门饮(时彦,胡马嘶风) 卜算子(李之仪,我住长江头) 谢池春(李之仪,残寒消尽) 瑞龙吟(周邦彦,章台路) 风流子(周邦彦,新绿小池塘) 兰陵王(周邦彦,柳阴直) 琐窗寒(周邦彦,暗柳啼鸦) 六丑(周邦彦,正单衣试酒) 夜飞鹊(周邦彦,河桥送人处) 满庭芳(周邦彦,风老莺雏) 过秦楼(周邦彦,水浴清蟾) 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 南歌子(欧阳修,凤髻金泥带) 浣溪沙(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 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 诉衷情(欧阳修,清晨帘幕卷轻霜) 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 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 蝶恋花(欧阳修,谁道闲情抛弃久) 蝶恋花(欧阳修,几日行云何处去) 木兰花(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 浪淘沙(欧阳修,把酒祝东风) 青玉案(欧阳修,一年春事都来几) 曲玉管(柳永,陇首云飞)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 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 采莲令(柳永,月华收) 浪淘沙慢(柳永,梦觉透窗风一线) 定风波(柳永,自春来) 少年游(柳永,长安古道马迟迟) 戚氏(柳永,晚秋天) 夜半乐(柳永,冻云黯淡天气) 玉蝴蝶(柳永,望处雨收云断) 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迷神引(柳永,一叶扁舟轻帆卷) 竹马子(柳永,登孤垒荒凉) 桂枝香(王安石,登临送目) 千秋岁引(王安石,别馆寒砧) 清平乐(王安国,留春不住) 临江仙(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 蝶恋花(晏几道,梦入江南烟水路) 蝶恋花(晏几道,醉别西楼醒不记) 鹧鸪天(晏几道,彩袖殷勤捧玉钟) 生查子(晏几道,关山魂梦长) 木兰花(晏几道,东风又作无情计) 木兰花(晏几道,秋千院落重帘暮) 清平乐(晏几道,留人不住) 宋词三百首 花犯(周邦彦,粉墙低) 大酺(周邦彦,对宿烟收) 解语花(周邦彦,风消焰蜡) 蝶恋花(周邦彦,月皎惊乌栖不定) 解连环(周邦彦,怨怀无托) 拜星月慢(周邦彦,夜色催更) 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 绮寮怨(周邦彦,上马人扶残醉) 尉迟杯(周邦彦,隋堤路) 西河(周邦彦,佳丽地) 瑞鹤仙(周邦彦,悄郊原带郭) 浪淘沙慢(周邦彦,昼阴重) 应天长(周邦彦,条风布暖) 夜游宫(周邦彦,叶下斜阳照水) 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 感皇恩(贺铸,兰芷满汀洲) 薄幸(贺铸,淡妆多态) 浣溪沙(贺铸,不信芳春厌老人) 浣溪沙(贺铸,楼角初消一缕霞) 石州慢。

        2.宋词三百首

        唐诗、宋词、元曲各擅一代文学之胜,形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新体抒情诗,产生于唐,繁衍于五代,大盛于两宋。

        词又称“诗馀”、“长短句”有固定的词牌。风格独特:一是合音律;二是含蓄。“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诗之意阔,词之言长”。

       宋词的发展,经历了以晏殊、欧阳修为领袖的北宋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的南宋时期。风格流派以婉约、豪放二派为主。婉约派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使人莫名的惆怅;豪放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令人何等的激昂!

        《宋词三百首》为词学大师朱孝臧(又号强村)选编,是流传最广的、影响最大的宋词选本。初版于民国甲子年(1924年),录词人88家词300首,后唐圭璋笺注本)(1934年)删词人6家词28首,另增11首,只存词283首,后又增补2首,共为285首。本书提供了三个版本为《宋词三百首》之全本

        3.《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的相关知识

        相关背景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

        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

        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

        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

        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

        《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唐诗三百首》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内容提要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

        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

        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时期,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将之衍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

        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宏放的气象,手法多样,深沉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 清·同治辛末春刊《唐诗注疏三百首》的一种。

        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

        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 五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都是古典诗体中绝句的一种。

        五绝起源于汉,七绝起源于六朝,两者都在齐梁时期成型,初唐阶段成熟。唐代绝句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维、王昌龄、韦应物、杜牧、刘禹锡等人。

        作品影响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巅峰时期的那个黄金时代令人神往。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

        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公元7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余年间,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

        众多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成为屡印不止的最经典的选本之一。《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入选的精美诗歌打动着读者,成为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精彩篇章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延伸阅读 《千家诗》由南宋著名词人刘克庄编辑的蓝本增删而成,从宋代至今,在民间流传很广,是非常有名的儿童启蒙读物。

        所选诗为唐宋两代的作品,大多文采晓畅,易于吟诵。 《全唐诗》在康熙四十五(1707)年,由彭定求、沈三曾等编校而成,收诗4.8万多首,作者2000余人,是自唐到清内容最丰富的唐诗总集。

        此后,由于敦煌文书的出土以及新的唐诗的发现,《全唐诗》得以更加完善,又增加了数千首唐诗。 《唐诗别裁集》于康熙五十六年(1718)问世,由江苏苏州人沈德潜编辑而成,这部书重点突出了沈德潜的文学思想,在清代的文士间影响较大。

        全本共有三百又二十首诗,原由蘅塘退士选辑,分为六卷。以下目录中,右端列的是诗的编号。

        1.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2.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二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4.宋词300首都有什么

        菩萨蛮

        张先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清乐平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清乐平

        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木兰花

        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木兰花

        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 重头歌韵响 埩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栏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5.唐诗宋词三百首的基本简介

        作者:邱文伟 主编

        ISBN:10位[7807142030] 13位[9787807142034]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 本书所选图画,以符合诗词的意境为准则。右代画家常取人文诗词意作画。我们从浩潮的画海中选出这些画。其他诗词作,或选意境吻合之画,或选意象相同之作,我们希望借助画这种更为直观的艺术形式,提供一种契机和可能,来激活、增强读者的感受力,使读者更好地领会诗词的意境。

        在体例编排上,采用了原文、注释、赏析和按作者分类、以时间为序的编排方式:前者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析用;后者有助于读者阅读并达到对诗词发展脉络的整体认训。 唐诗三百首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宋词三百首

        北宋

        南宋

        6.《诗词三百首 》的详细资料

        诗词三百首 白玉著 序 妙序横生 春风杨柳,山明水秀。

        天长地久,天高地厚。 新旧世纪千古交响的一曲不朽乐章。

        振奋精神、鼓舞人心、激发斗志的一首永恒战歌。 五千年丰厚文化土壤滋养出来的一朵绚丽奇葩。

        江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交融汇总、结晶而成的一颗璀璨明珠。 是谓强秦之余音,大汉之古韵,盛唐之遗风。

        是谓《诗词三百首》。 是谓序。

        ——孙宗亮 前言 诗意盎然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孙中山 《诗词三百首》顺应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把李白的浪漫主义和杜甫的现实主义完美地结合起来,继承了白居易简洁明快、清新自然的表现手法,兼具苏东坡的豪放风格和辛弃疾的爱国情怀。神奇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古体诗词的无限辉煌和永久魅力。

        在时间上架起了一座横跨九个世纪的宏伟桥梁;在空间上引起了世界各地华人的强烈共鸣。 “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

        《诗词三百首》的诞生,给华文诗坛带来了新的生机,是时代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前奏曲。 唯其如此,高唱《诗词三百首》的歌声才永远回荡在历史的上空! _____双德 初版说明 诗雨绵绵 黄中通理,正位居体。

        美在其中,畅于四肢。 ——《周易》 吟诵《诗词三百首》,能够使人获得最具东方特色的高雅艺术享受,对过去进行冷静地思考和全新地认识,对未来产生美好的向往并做出客观的把握,从而更加充满勇气和自信,坦然地面对一切,达到“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的人生最高境界。

        多少年来,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学龄儿童到百岁老人,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已经把《诗词三百首》作为沟通心灵的渠道和加深感情的纽带、传承文明的载体和弘扬正气的媒介。“读最好的书,做高尚的人。”

        又一次成为不同时代人们的共识。 《诗词三百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和谐、高度统一;与天公直接对话,与大地时刻共语,并能永远抚慰人们的心灵。

        虽然曲高和寡,但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来自社会大众的一种真情呼唤和至爱宣泄,是天意民心借作者手笔向我们传递的一种美好祝福. ______甘泉 后记 诗潮澎湃 有涯沧海,无涯胸怀。 乱世诗狂,盛世英才。

        历经蒙古铁骑的疯狂践踏;饱尝满清胡虏的野蛮奴役;残遭八国联军的枪炮轰击;忍受日本强盗的烧杀抢掠……压抑了几十年,几百年。今天,在华夏大地上,终于爆发出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激发出一种令天下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灵都为之震撼的东西——这,就是《诗词三百首》! 读了《诗词三百首》,颇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书中有雷鸣,有号角,有虎啸,有龙吟。

        好似惊涛骇浪,以波澜壮阔的气势,揭天掀地,席卷而来。大笔挥舞,铿锵有力,所向披靡。

        字字句句落地有声,振聋发聩。自然流露出处在变革时期的求索者“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阅尽千古风流,独占万世潇洒”的豪迈、奔放、乐观、旷达。

        伟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的高风亮节! 壮哉!《诗词三百首》。

        读了你,我们可以呼吸到诗人的浩然正气! ——孙培军 跋 诗韵悠悠 天地之道,恒久不已。 利有攸往,终则有始。

        ——《周易》 《诗词三百首》真真写煞,真真写绝。不能不让人们引为知己,叹为观止。

        与其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前奏曲,倒不如说是炎黄子孙从此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她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喷发。

        她不单纯是作者博古通今之后的知识发挥,而且是作为一个平民的血与泪的痛苦结晶;作为一个战士的生与死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学者的灵与肉的慷慨独白;作为一个游子的爱与恨的情感升华。 她叩响世纪之门,奏起时代旋律,歌唱美好生活。

        最贴切地道出了一个群体的心灵之声,最直接地反映了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

        读了《诗词三百首》,能够使人想起一段难忘的岁月。是为跋。

        ——胡庄 再版说明 诗风隽永 华夏文明,精彩纷呈。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诗词三百首》能够再版,又一次向世界证明了神州神韵的源远流长和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生命力量的无穷无尽,实现了多少人多少年的梦想。最终使优秀的传统得到继承,使崇高的精神得到发扬,使伟大的人格得到尊重。

        简而言之,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是众望所归。 通过《诗词三百首》,我们可以体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艰辛;感受到“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勇气;领略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 *** 。

        《诗词三百首》内涵丰富,简古流畅;深入浅出,厚积薄发;易学易记,易吟易诵。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定过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今天,我们再一次读到她,除了可以尽情享受和惊叹她的大气之外,还能够找回那种久违了的自豪与欣慰,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永远无法预见、不可估量的。 ——李正 网址: /view/369710。

        7.宋词三百首有哪三百首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

        垆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清平月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菩萨蛮 张先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醉垂鞭 张先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 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 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山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浣溪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满江红 题冷泉亭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 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

        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 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 山木润,琅砑湿; 秋露下,琼珠滴。

        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 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

        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木兰花慢 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破阵子 为范南伯寿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

        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 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

        貂蝉元出兜鍪。 却笑卢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 寿君双玉瓯。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生查子 独游雨岩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 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清平乐 忆吴江赏木樨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 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 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简单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婴幼儿# 导语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唐诗的辉煌成就,引起后人学习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潮。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词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1.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词赏析

       鹿柴

        王维〔唐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赏析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2.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词赏析

       江雪

        柳宗元〔唐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雪”字笼罩全诗。“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3.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词赏析

       赤壁

        杜牧〔唐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4.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词赏析

       乌衣巷

        刘禹锡〔唐代〕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赏析

        《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此前尚未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知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5.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词赏析

       赠汪伦

        李白〔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赏析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婴幼儿# 导语学习唐诗宋词可以增强宝宝记忆力。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从小背诵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下面是 分享的简单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欢迎阅读参考!

       1.简单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春晓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注释

        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啼鸟:鸟的啼叫声。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赏析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2.简单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听筝

        李端〔唐代〕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译文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制的筝枕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有意一再拨错琴弦。

        注释

        鸣筝:弹奏筝曲。

        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玉房:指玉制的筝枕。房,筝上架弦的枕。

        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拂弦:拨动琴弦。

        赏析

        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筝是一种弦乐器。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ji人筝》)。“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此诗是速写,当然必须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别是那绚丽华美,闪烁着点点金色光斑的弦柱。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洁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精洁雅致的琴房,自然别有一番情味。从画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对比,色彩明丽而华贵,虽然是速写,却又施重彩,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印象。绘画毕竟是视觉的艺术,而鸣筝所成的乐曲则是作用于听觉的艺术。一、二两句诗所绘出的画面是绝妙的,读者从中瞥见了闪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却没有听到琴声。也许是精湛的工艺、绰约的风姿、高洁的环境使诗人过于全神贯注了。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人终于注意到弹奏出的乐曲本身。诗的前两句写女子正在弹筝,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此诗显然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启发。“时时”说明这并非偶尔失手,也并非技艺低下,因为这失误明显地属于有意为之。有人将她的有意错弹理解为“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似乎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仅仅是一种邀宠之情;其实这种故意的失误是出于寻觅知音的苦心。她大约也是沦落风尘之人,对一般浪荡子弟,她的故意错弹饱含着对这班人的嘲弄和蔑视,但总会有一天,真正的知音——她的“周郎”会听出那曲中的深意,从而向她投去会心的一“顾”的。此处的“周郎”喻指听者,“欲得”就意味着当时坐在一旁的“周郎”没有看她。为什么不看她呢?大概听者已经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筝声中了。本来这应该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时刻,然而,这情景却不是这位女子此时最渴望的效果,因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听者赏音,而在于一“顾”,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故意不时地错拨一两个音,于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那不谐和的旋律,突然惊动了沉醉在音乐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识地眉头一皱,朝她一看,只见她非但没有丝毫“误拂”的遗憾和歉意,两眼反而闪烁出得意的眼神——原来是误非真误。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这两句正面写出了弹者藏巧于拙,背面又暗示了听者以假当真,而这种巧与拙、假与真,又在那无言的一顾之中获得了奇妙的统一。它不仅说明弹者是高手,听者是知音,而且传神地表现出两者的心理神态,其意趣韵味无穷。

       3.简单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江雪

        柳宗元〔唐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独:独自。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雪”字笼罩全诗。“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4.简单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鹿柴

        王维〔唐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jǐng):日光。

        复:又。

        鉴赏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们走进深山密林都有这样的经验:山中分明杳无人迹,却突然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前后左右环视寻觅,又见不到一丝人影。诗的前两句,写的就是这种情境。能听到话语,人应在不远之处,然而竟不得见,可见山林之茂密幽深。山越深,林越密,就越寂静。按常理,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死寂。瑟瑟风声,潺潺水响,啾啾鸟语,唧唧虫鸣,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诗人让这些声音都消隐了,只是紧紧抓住偶尔传来的一阵人语声。在一切都杳无声息之中,这突然而至的“人语响”,显得格外清锐,似乎一下就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可是,正如南朝王籍的诗所描绘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谷传音,只会愈见空谷之空。这短暂的“响”,反衬出的是长久乃至永恒的空和寂。待人语响过,山林复归于静,而由于刚才的那一阵“响”,此时的空寂便会更加触人心目。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景”,日光,“返景”,夕阳返照的余晖。深林本就幽暗,林间树下有青苔,更强调了其幽暗。夕阳斜斜地投进深林,又透过枝叶间的缝隙,照映到青苔上。初初读来,会觉得这一抹余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线光亮,给冷冷的青苔带来了一丝暖意。但稍加体会就会感到,实际恰与此相反。斜晖带来的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这就譬如作画,在大幅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一点暖色,在四周冷色严严的包裹下,暖色只会显得微弱和孤立无援,绝不会改变整幅画的基调,而被衬托后的冷色,反而会带给人更深刻的感受。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5.简单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古诗

       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像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好了,关于“幼儿必背古诗300首”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必背古诗300首”,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